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8月18日公布了2025年二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,这份数据犹如一场全面的 “压力测试” 成绩单,直观展现了行业在复杂经济环境下的运行态势与抗风险能力。从资产规模到信贷质量,从服务实体经济成效到风险抵补实力,各维度指标均传递出丰富信息。 阅读量:11148
2025年二季度末,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467.3万亿元,同比增长7.9%。其中,大型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204.2万亿元,同比增长10.4%,占比43.7%;股份制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75.7万亿元,同比增长5%,占比16.2%。 阅读量:10992
未来十年,随着养老金入市、数字人民币国际化、绿色经济崛起,中国有望从 “全球工厂” 转型为 “创新策源地”,成为全球资本的 “稳定锚” 与 “增长极”。
2025年的券商合并浪潮,本质是一场“生存进化”的集体行动。当国泰海通以万亿规模问鼎行业,当湘财与大智慧试图复制“东方财富神话”,这些案例共同勾勒出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图景——一个兼具国际竞争力与科技驱动力的投行新生态正在形成。
当 14 亿人的消费潜能与制度创新同频共振,中国经济正在书写新的增长模式。从 “有没有” 到 “好不好”,从 “物质消费” 到 “品质生活”,这场消费革命不仅关乎无数投诉的解决,更关乎经济增长逻辑的根本性转变。
《指引》的出台,是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里程碑,更是行业转型的催化剂。当 1.68 万亿元的逾期资产遇上 1.43% 的不良率,合规化进程既是挑战,也是机遇。
国泰海通证券的诞生,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里程碑,也是行业转型的试金石。这艘万亿级航母的启航,不仅承载着打造 “一流投行” 的国家战略,更面临着整合效率、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多重挑战。
6.14万亿元的贷款增量,不仅是数字的跃升,更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刻度。当制造业与小微企业占据信贷C位,当政策工具从“大水漫灌”转向“精准滴灌”,映射出的是增长逻辑从“要素投入”到“效率驱动”的深刻转变。
2025 年 3 月 10 日至 11 日,中国人民银行召开信贷市场工作会议,为全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锚定航向。会议以 "科技金融、绿色金融、普惠金融、养老金融、数字金融" 五篇大文章为核心抓手,提出 "总量稳定、结构优化、风险可控" 的总体要求,释放出货币政策精准滴灌与市场化改革协同推进的强烈信号。
会议认为,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条线围绕中心、服务大局,聚焦新职责新使命有力有序推进各项工作,为促进经济回升向好和金融稳健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。科技金融、绿色金融、普惠金融、养老金融、数字金融“五篇大文章”政策框架基本建立,国家重大战略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质效持续提升。金融支持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。
金融监管总局的此番政策布局,看似是技术性调整,实则是中国消费金融治理模式的里程碑式变革。当“合理商定还款期限”取代“一刀切催收”,当“场景化产品”替代“标准化信贷”,折射出的是金融体系从“资金中介”向“服务中介”的进化。
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,要求金融机构发展消费金融,助力提振消费。有关司局负责人就相关通知内容回答了记者提问。
央行的此次政策突围,绝非简单的业务流程优化,而是中国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规则制定的关键落子。当跨国公司通过中国资金池实现全球资源高效配置时,实际是在为人民币资产构建"制度黏性"。
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,提升金融稳外贸稳外资服务质效,日前,中国人民银行、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,在天津、河北、内蒙古、黑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山东、湖北、湖南、广西、重庆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新疆、厦门等省市进一步扩大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,便利跨国公司企业跨境资金统筹使用。